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在洞庭湖堤防溃决灾害研究取得关键进展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9-05浏览次数:10


堤防溃决作为威胁流域生态安全与民生保障的重大隐患,其动态监测与风险评估一直是防灾减灾领域的核心难题。江西师范大学联合武汉大学科研团队,依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2024年洞庭湖团洲垸堤防溃决事件开展系统性研究,从水体变化与堤防形变多维度分析,为类似区域防洪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利用20202024年间76Sentinel—1号卫星数据,采用小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实现对堤防形变的高精度监测,并结合双极化雷达数据提取溃决前后水体空间分布。监测结果显示,溃决前研究区平均水体面积为5.87平方公里,202475日溃决后仅11天,水体面积激增至42.24平方公里,峰值淹没面积达47.46平方公里,其中84%为农业用地(39.79平方公里),4.84平方公里建筑区受影响。

形变监测揭示,堤防局部区段呈现显著异常特征:P3段年形变速率达21.1毫米,P6段累计形变超60毫米,溃决点P5段在灾前出现反向位移等预警信号。水文数据分析显示,2024年汛期城陵矶站水位日均上涨0.50米,为2020年同期的1.8倍,高强度水压引发堤基管涌是溃决主因。研究同时验证了2022年建成的2.7平方公里防洪安全区的显著减灾作用,实现了零伤亡的重大防控成效。

该研究由江西师范大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导,联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完成,通讯作者为重点实验室高华博士。相关成果发表于IEEE旗下顶级期刊《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获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2BBE5002120243BBI91033)及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3R05)资助,为长江中游堤防系统风险防控提供了创新性研究方案。

1 决堤前后水体变化


2 本研究选取典型观测点的时间序列曲线及相应的正射影像


论文信息:

标题Sentinel-1-Based Analysis of the 2024 Tuanzhouyuan Dike Breach Disaster in Dongting Lake and Regional Risk Assessment

作者杨生平、高华、李悦、郭雅琦、范琳苗、廖明生

期刊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072930

第一/通讯单位: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