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是江西省“海智计划”第二轮评估年,江西省“海智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满足第二轮评估条件的24家“海智计划”工作站启动第二轮评估工作。
经过材料报送、现场考察、专家评议、公示等环节,江西海智计划“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工作站”顺利通过第二轮评估,并获评优秀等次。
江西海智计划“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工作站”在2019年-2021年间典型工作有三项。第一,引智和人才培养方面。从香港中文大学全职引进林珲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航天局绕月探测科学专家委员会以及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从香港中文大学全职引进潘家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Remote Sensing(影响因子4.118)特刊“Remote Sensing of Coastal Waters, Land Use/Cover, Lakes, Rivers and Watersheds”主编);从美国达特矛斯学院引进李美芳博士,任特聘研究员;从美国引进了外籍博士Adam;刘贵花博士到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水文工程与水资源管理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2019-2020年);阳文静博士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第二,承办第28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大会。2021年11月3 - 5日,由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与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海智工作站)承办的第28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大会在江西南昌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校党委书记黄恩华、校长梅国平、副校长涂宗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吴立新等领导和专家线下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国科学院李德仁院士、郭华东院士、龚健雅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Michael Batty院士、德国科学院孟立秋院士、芬兰科学院陈锐志院士、以及国际著名学者等在线上做了主题演讲。来自地理信息、遥感、测绘等领域的22个国家、101所大学与53个机构的300位专家学者与学生注册参加会议,大会组织了10个主题演讲报告和40个专场学术报告,全球有3万余人线上参加会议。第三,以湖为缘倡议成立国际大学大湖研究论坛。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著名的候鸟栖息地,1992被列为“世界重要湿地名录”。通过社会各界长期不断的努力,鄱阳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增加,为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海智计划“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工作站”基于在鄱阳湖流域的相关工作基础,倡议成立国际大学大湖研究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f Universities for Large Lakes Research (IFULLR)),以湖为缘,通过在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知识共享的交流与国际合作,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具有湖泊和流域特色的国际研究与学术交流平台。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江西海智计划“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工作站”依托建设单位,自2005年参与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即海智计划)项目工作,并长期得到中国科协、江西省科协的大力支持。经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决定,2013年12月,依托鄱阳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江西海智计划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工作站”。这是对鄱阳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际交流和合作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将进一步推动实验室与海外学者的深层次合作,使鄱阳湖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2018年,江西海智计划“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工作站”以“优秀”等次通过首轮“海智工作站”考核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