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地理与环境学院组织召开“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创新研究平台”研讨会

发布者: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0-03-16浏览次数:0

    2010年1月9日,由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主办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创新研究平台”研讨会在知行楼第一报告厅举行。副校长徐耀耀、张艳国、黄加文到会指导工作。出席会议的还有我校党(校)办的负责同志;科研办、财务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教师教育处、新闻中心、宣传部、研究生院、人事处、教务处、基建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部分负责人;地理与环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学院、生命科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美术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政法学院、软件学院和文化研究院等学院代表。他们就如何立足我校特色、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创新研究平台”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会议由张艳国副校长主持。张校长指出,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由区域性战略转变为国家性战略,省领导对此非常重视,而我们江西师范大学作为省级重点院校,为江西省的建设出谋划策责无旁贷。为此张校长希望我们在研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方面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带着这个希冀,“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创新研究平台”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
   副校长徐耀耀首先代表学校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随后徐校长从区域范围、发展定位及战略目标这三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点”这十二个字所涵盖的意义作了精辟的概括。同时强调作为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专业人员,必须把基本的定义概念弄清楚,这样才能服务于社会。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晓玲为会议作了报告。 陈主任强调鄱阳湖区以其天然的环境优势成为加快中部崛起的重要带动区,这对建设鄱阳湖经济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然而当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尚存在一定冲突,江西要建设鄱阳湖经济区的同时成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是有一定压力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持久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有一个及时准确综合并具有预见性的生态安全监测体系,因此一个支持鄱阳湖经济区建设的创新平台应运而生。而我们江西师范大学有综合的学科交叉体系,初步形成了从生态经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应用开发的科技创新体系,如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它还是江西省最强的地理科学空间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加上它的地缘优势和政府支持,因此这个平台建在师大是最合适的。接着,陈院长介绍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创新研究平台的意义、内容、目标和建设基础。陈主任提到由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作的虚拟校园三维模型现已完工,并将在近期进行展示,希望广大师生、领导观摩,多提意见。
   随后在徐耀耀副校长带领下,各单位代表先后发言。依次发言的有党(校)办社科处副处长刘钟吉、人事处处长黄加文、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陈抚良、生命科学院院长彭以元、教师教育处处长项国雄、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敏、商学院院长赵卫宏、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侯桃、文化研究学院常务副院长杨颖。代表们的发言分别从人文历史、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模型建立和特色产业崛起等角度展开,并都表示会为鄱阳湖创新研究平台的建设尽自己所能。
   会议最后,徐校长幽默的说道:“此次会议有十人发言,可谓十全十美,希望创新平台的建立也能十全十美。师大作为领头单位,各个学院的老师们应该多多交流,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拧成一股麻绳,相信一定会有所作为。”